排除故障时,请新鲜配制各种缓冲液。在使用前,将含有BSA(牛血清白蛋白)的缓冲液进行滤膜过滤除菌,并使所有试剂的温度恢复至室温。
问题 |
可能的原因 |
建议 |
高背景/非特异性染色 |
抗体的非特异性结合 |
更换封闭液(例如,使用酪蛋白替代BSA);封闭结束后不要清洗;倒出封闭液,吸水纸上吸干残留液体后直接进行下一步 |
未充分清洗酶标板 |
确保在清洗过程中每个微孔都充满缓冲液。确保清洗仪器正常工作。各步骤之间清洗3-5次。 |
|
缓冲液被污染 |
新鲜配制所有缓冲液(7天内使用),并进行过滤除菌 |
|
孵育温度太高 |
在整个实验过程中,应始终在室温(25度)下孵育 |
|
孵育时间过长 |
缩短孵育时间 |
|
酶标记物污染了底物或阳性对照污染了微孔 |
吸取不同的试剂时应更换吸头,并使用不同的贮液器。最好用移液器加入或去除清洗缓冲液 |
|
检测抗体或Avidin-HRP的浓度过高 |
检查浓度计算是否正确,或进一步稀释后再用 |
|
底物在使用前曝光 |
在将底物加入到微孔中以前,应始终避光保存 |
|
读取吸光值时使用了错误的滤光片 |
使用推荐的酶标板时,ABTS为底物时应在405nm波长读取吸光值,并以650nm作为校正波长 |
|
显色时间过长 |
每5分钟读取一次吸光值,以监测空白孔德OD读数 |
|
显色弱/不显色 |
遗漏了某种试剂或某个步骤 |
查看实验方案,并严格遵循操作步骤 |
清洗缓冲液中的去污剂浓度过高 |
去除或降低去污剂的浓度 |
|
酶标板未适当清洗 |
减少各步骤之间的清洗次数,尤其是当未使用全自动或半自动洗板机时。 |
|
样本中存在酶抑制剂 |
叠氮钠抑制了过氧化物酶的活性。 |
|
孵育时间或温度错误 |
查看并遵循实验方案的建议 |
|
加至微孔中的底物量有误 |
检查移液器 |
|
酶标记物或底物无活性 |
测试它们在其他系统中的活性 |
|
盒内组分的储存方法不当 |
按试剂盒说明书的要求储存各组分 |
|
标准曲线不佳 |
标准品配制有误 |
根据说明书中的方法重新配制标准品 |
过早稀释 |
各种试剂现用现配,并立即加到微孔中 |
|
捕获抗体无法包板 |
使用适合ELISA的板;不能用细胞培养板 |
|
清洗不充分 |
确保洗板机正常工作 |
|
移液出错 |
快速、等量地将移液器中的液体沿各微孔的侧壁加入 |
|
显色时间过长 |
当空白孔的OD读数不超过0.2或最高浓度标准品孔德OD读数不超过1.2时,通常能获得可靠的标准曲线 |
|
盒内组分的储存方法不当 |
按试剂盒说明书的要求储存各组分 |
|
精确度较差 |
试剂混合不充分 |
在移液前,确保试剂充分混匀 |
清洗不充分 |
确保洗板机正常工作(即每个微孔中加入等体积的清洗液) |
|
移液出错 |
快速、等量地将移液器中的液体沿各微孔的侧壁加入 |
|
耗材的重复使用 |
吸取不同的样本时应更换吸头;不同的试剂使用不同的贮液器;各孵育时段内均用新的密封片封板 |
|
微孔被吸头或洗板机划伤 |
吸液和加液时小心操作 |
|
样本中存在沉淀物 |
使用前,离心样本管 |
|
微孔不干净或存在污垢 |
使用前仔细检查微孔,并清除污垢。读取吸光值前,请擦拭酶标板的底部,以去除污垢或指纹。 |
|
边缘效应 |
蒸发 |
在各孵育步骤均使用密封片封板 |
温度不均匀 |
孵育期间应将酶标板放在孵育箱内,以避免出现温度波动(孵育箱的温度设置为25度)。请勿堆叠酶标板。 |